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历来受到营养学家的推崇和人们的喜爱。但鱼体内含有的组氨酸在鱼类发生变质时,会转变成组胺,令进食的人发生过敏性中毒。其中一类“青皮红肉鱼”,因其含有大量组氨酸,更是引起组胺中毒的常见品种。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不要食用不新鲜的鱼类,以防发生组胺中毒。
什么是“青皮红肉鱼”?
包括鲐鱼、鲣鱼、参鱼、鱼师鱼、竹夹鱼、金枪鱼、秋刀鱼等海鱼。这类鱼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呈梭形或纺锤形,头尖口大,背部青黑或青蓝色,腹部白色或淡黄色,鱼肉发红色。这类鱼体含的组氨酸比其他鱼类更多。
什么是“组胺中毒”?
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自溶作用产生,组氨酸即被释放出来,并被污染鱼体的细菌产生的脱羧酶脱羧基,形成大量的组胺。组胺主要集中在鱼体肌肉中。人们在食用这些不新鲜的鱼类后,就容易因为摄入大量的组胺导致过敏性中毒。
组胺中毒有哪些特点?
●多发生在夏秋季,这是由于夏秋季气温较高,鱼类容易发生腐败变质,组氨酸易于分解形成组胺。
●属过敏反应,以发病急、症状轻、恢复快为特点。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到两小时内出现症状,包括: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和热感,全身不适,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腹泻、心动过速、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心脏骤停;有时可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个别患者可出现哮喘。
●如在进食海产鱼类后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组胺中毒?
●不购买和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如鱼眼变红、颜色发暗、肉无弹性)的鱼。
●鱼类食品必须在冷冻条件下贮藏和运输,冰鲜鱼类应贮存在4℃或以下,冷藏鱼类则贮存在零下18℃或以下。
●对于青皮红肉鱼类,家庭在烹调前可采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应彻底刷洗鱼体,然后将鱼切成两半,以冷水浸泡几个小时。在烹调时加入少许醋,可使鱼中组胺含量下降65%以上。
●过敏体质或有过敏性疾病的人应尽量避免进食青皮红肉鱼,因为组胺中毒与个人体质过敏性有关。
转载自:广东疾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