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文件


索 引 号: 发布机构: 本网 名  称: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分 类: 其他文件;通知;卫生、体育 发文日期: 2025年05月26日 文  号: 粤卫应急函〔2025〕22号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局(委)、教育局: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关于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医急发〔2024〕18号)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深入推进健康广东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中医药局、省疾控局研究制定了《广东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参考执行。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5年5月13日


  

广东省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以对病人的关怀、尊重为目标,体现着医学对生命的态度。为深入推进健康广东建设,提升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助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以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相互尊重、保护隐私、严守法规、加强沟通”为核心原则,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加强医学人文关怀,增进医患交流互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行动内容

  将医学人文关怀培养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医疗卫生机构人文关怀建设、崇高职业精神弘扬等3个方面同向发力、协同推进。

  (一)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

  1.增进医学人文认知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注重医学人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的培养,着力培养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精神。优化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鼓励支持名医名家为医学生讲授医学人文课程,讲述从医经验感受,叙述医患良性互动故事,打造一批医学人文精品课程和教材。把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打造校训、校徽、校歌、院校宣传片等文化视觉形象体系。

  2.提升医学人文认同,讲好医学感人故事鼓励医学院校建立人文教育实践基地、生命科学馆等,结合医学史、校史、院史等,把好医生、好护士的先进事迹作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提升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依托校史馆、附属医院院史馆等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挖掘学校、医院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心理健康,强化职业发展教育,帮助树牢专业思想,夯实职业素养基础。

  3.落实医学人文实践,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医学院校要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临床实践训练过程中,加强医学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组织开展医学生走进社区乡村送医送药、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等多种形式的医学人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医学生早期进入临床科室、医疗卫生机构投诉管理部门等进行教学实践,开发一批模拟纠纷处置课程,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重视医患沟通,熟悉交流技巧,增强医学生抗压力能力。

  (二)医疗卫生机构人文关怀建设行动。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树立有爱医者形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建设,挖掘发展沿革、文化特色、名医大家先进事迹、经典病例救治等,引导工作人员树立人文情怀。医疗机构需强化医务人员岗位礼仪规范,从服装得体、姿态端正、精神焕发、语言温和等多方面打磨服务细节,规范职业行为,树立“大医” “良医”良好形象。中医医疗机构、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应当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本色,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文化底蕴。鼓励医务人员对公众开展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畅通慈善捐献援助通道,营造公益慈善氛围。

  5.开展人文培训,增进人文交流。各地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医学人文系列培训活动,推动医药卫生学术交流增加医学人文相关内容。要将临床一线医务人员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将新入职员工、医疗纠纷高发科室人员、投诉管理人员、分诊台服务人员、导医咨询人员及热线电话接听人员等作为培训重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每年至少开展1次覆盖全院的医学人文主题教育,所有新入职医务人员实现先培训后上岗。积极开展叙事医学故事分享、主题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医学人文交流活动,并通过医院官网、公众号等推送人文建设工作动态。

  6.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理念,结合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行动,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和服务流程,减少多窗口、多部门登记缴费流程,提高“一站式”服务效率。医疗卫生机构标识标牌要醒目、便识、简明、易懂。要通过实施网上挂号、自助缴费、电子病历、智能导诊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床位预约、入院评估、健康宣教等指引服务,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舒适化、人性化水平。

  7.增强医患沟通,探索医患共同决策通过科学管理分诊、优化安排上下午、周末出诊时间、错峰排诊等,保证医患有较充分的沟通交流时间。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要耐心倾听患者陈述,合理运用医患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相互尊重的医患关系,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要与患者及家属主动沟通病情状况、治疗方案,回应患者的疑问和关切,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指导,改善改进治疗效果。探索医患共同决策的临床实践模式,更好地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需求,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要关注院外随访服务,主动提供院外康复辅导。

  8.营造舒适就医环境,提供多元化服务。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患者营造安全、便利、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配备方便患者生活、活动且功能完好的各种设施和设备。要在公共区域为候诊患者提供网络、阅读、餐饮等舒缓情绪服务,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治疗饮食。要充分考虑重症监护室、抢救室、手术室等特殊单元的人文关怀工作,特别注重为老幼残孕等重点人群做好关爱服务,设置好哺乳室、残障人士专用通道等为各类特殊人群提供服务的场所。要认真落实“厕所革命”,为具备改造条件的无独立卫生间病房增设独立卫生间,合理增设公共卫生间,配套建设紧急呼叫或求助设备。要进一步畅通消防通道,除特殊要求外,医疗机构房间不安装防盗网,现有防盗网应逐步拆除。二层以上病房外窗可设置限位器保证开启行程和角度限制,儿童病房窗户开口大小进一步收短收窄,营造温馨、安心、放松的就医环境。

  9.注重保护患者隐私,牢固信任之墙。医疗机构要为患者提供私密、安全的就诊环境。到2025年底、2026年底,分别实现80%、100%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所有科室,开设单人单诊室(口腔及五官科等特殊诊室可按照规范实施物理隔断)。医务人员需强化保护患者隐私意识,在诊疗活动过程中充分爱护、尊重患者,不得擅自泄露和公开患者信息;对患者隐私部位进行检查或其他操作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避免不相关人员接触患者隐私。

  10.关注重点人群,做好全生命周期关怀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妇幼健康”平台,加强对孕产妇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提高孕产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院内要增设母婴室、爱心座椅、爱心卫生间等措施提升孕产妇就诊便利性。加强儿童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普及,扎实推进儿童免疫和保健规划实施,健全系统连续的儿童疾病防治机制。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开设夜间门诊、假日门诊、云端问诊等,为职业人群提供多渠道就诊模式,同时做好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持续完善老年人便利就诊服务,不断提升适老化病房覆盖率,鼓励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单病种模式向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11.重塑服务理念,细化便民服务。加快推进实现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有序扩大互认机构和区域范围。到2025年底,省内各紧密型医联体(含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过200项。各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导诊、分诊作用,快速指引患者到达诊室。优化医技预约系统,缩短患者医学影像检查预约时间。鼓励医疗机构增设自助服务,如自助打印检查结果、自助缴费、自助售卖病历本、自助租赁轮椅拐杖等。运用无纸化服务、手机远程预约查询等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为方便患者取药用药,有条件的医院可为患者提供中药代煎、送药上门服务。

  12.动员社工和志愿者力量,构建互爱共促医患纽带医疗卫生机构要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有爱心人士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多种类型的卫生健康志愿服务队伍,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及时提供恤病助医、健康促进、疾病防控、应急救援、心理健康促进、安宁疗护等志愿服务。

  13.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增强心理韧性。医疗机构要从工作强度和家庭生活等方面关注、关怀医务人员心理状况,及时发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促进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或心理疏导活动,营造和谐向上工作氛围,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归属感。倡导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确保以积极心态和稳定情绪实施专业医疗服务。

  (三)崇高职业精神弘扬行动。

  14.传承优良传统,以“传帮带”提升医者素养推动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作为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积极组织名医课堂、医德医风讲座等宣教活动,在学校和医院的文化连廊张贴名医事迹,大力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的行业风范,不断深化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认同。积极开展“传帮带”人才培养,坚持以老带新、育德传技,引导青年医务人员成长为职业精神优良、业务本领高强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15.挖掘培育典型,增强医患互尊互信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下同)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选树践行职业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褒奖有突出业绩和良好服务口碑的医务人员。建立叙事医学中心等平台,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讲述“暖心服务、人文关怀、耐心沟通”的医患故事。组织开展名医大家讲述从业心得、医患感人事件分享,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以生动叙事展现医学本质,以身边榜样传递人文力量,引导医务人员将对患者关心关爱成为自觉,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尊重,提升医患理解与信任。

  16.以中医药文化涵养医德医风,大力践行仁心仁术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精髓的挖掘研究,梳理阐释古代名医名家的治学精神、高尚情操及关于医德医风医道之论。不断加大中医药文化弘扬力度,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大力宣传和践行“大医精诚” “仁心仁术”,推广“悬壶济世,普救含灵”的奉献精神,“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习精神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品德精神,启迪广大医务人员修医德、行仁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提升思想道德、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

  17.擦亮医学人文宣传平台,形成医患同参与、共感怀的人文氛围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发挥官网官微及新媒体平台作用,进一步唱响崇高职业精神主旋律。通过系列专题、专栏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介人文关怀先进事迹;挖掘人民卫生健康事业传承发展的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讲好新时代传承白求恩精神等感人故事;发挥先进典型作用,塑造“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群像。积极挖掘行业内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基因和先进典型,到2025年底、2026年底,推动三级医院因地制宜建设院史馆、人文教育长廊、叙事医学中心等的覆盖率不低于50%、80%。

  三、工作要求

  (一)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疾控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改善医患沟通的重要意义,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要建立健全医学人文建设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以医学人文建设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要将医学人文关怀的理念普及到临床和教学一线,贯穿渗透到医务人员和医学生职业生涯全过程,并及时将年度工作总结分别报送省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处、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人文建设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统筹指导,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医学人文相关部门,负责全院医学人文关怀工作,将人文精神融入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服务各环节。要将人文精神培育与医疗业务工作同步推进,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具体工作措施和人文关怀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到2027年,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力争打造多主体、广覆盖的医学人文管理体系。

  (三)各地要加强工作成效的宣传,重点做好典型培育选树,深入挖掘典型经验和做法,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弘扬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医务人员、人民群众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措施,持续优化医学人文关怀服务,并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做法,转化为制度性安排,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医学人文关怀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