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464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粤卫案函〔2018〕160号
何玉兰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改进分级诊疗的建议(第1464号)收悉。经综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工作,综合各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做好了顶层设计。我委随后印发了《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处室责任分工》,为进一步明确任务目标,确保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分级诊疗政策,100%的地市出台了指导性文件或实施方案,90%为国家试点城市,10%的城市为省级试点城市(高于国家达到85%的要求)。据初步统计,2017年,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占比50.1%,比2016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省县域内住院率逐年提升,从2015年的78.6%提升到2017年的80.3%,提高1.7个百分点,部分大型三甲医院门诊量明显下降。
二、不断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一)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根据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我委印发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七大类18项工作任务,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基础设施、设备、人才水平,夯实分级诊疗基础。在硬件投入的基础上,提前筹划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工作,召开了粤东西北基层人才储备工作会议,印发了《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储备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提前谋划,为医疗机构扩容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争取到2019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格局科学合理,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以医联体为重要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统一部署,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统筹全省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省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省推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主要采取四种模式:在城市主要推广深圳罗湖模式,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推广借鉴湛江县镇一体化经验做法,组建医疗共同体,2017-2019年省财政每年投入7500万在粤东西北地区15个地市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医疗共同体试点;充分发挥三甲医院专科优势,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相关附属医院在眼科、肾病专科、胃肠专科、骨科等领域组建10个专科联盟;在边远地区推进远程医疗协作网医联体建设。截至2018年5月,全省共组建了580个医联体,其中医疗集团63个、医疗共同体188个,专科联盟200个、远程医疗协作网35个、其他类型94个。全省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为解决我省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充分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构建双轴对口支援体系。构建了珠三角6市对口粤东西北8市、三级医院对口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纵横双轴贯通支援体系,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专科、人才、管理等优势,开展“一县一策”对口帮扶,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规定城市三甲医院每年派出不低于全院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的卫生技术人员支援县级医院,快速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
(四)逐步探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充分吸收各先进地区经验,逐步建立规范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制发了《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推动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结合地区的工作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的管理规范、工作流程等,引导各级医疗机构明确功能定位,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同时,及时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部署各地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推广应用。
三、不断完善配套政策
(一)扩大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我省从无到有,基本建立了家庭医生制度,全省21个地级市已全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个地级市出台了以服务包为基础的签约服务收付费标准,开始有偿签约。通过家庭医生滚雪球式培训项目提高家庭医生培养效率,我省从2015-2020年连续6年利用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各市利用地方财政资金,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滚雪球培训项目。目前形成了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基地、县(市、区)基地的三级滚雪球式培训网络,至2020年,我省城乡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在岗家庭医生队伍(含乡村医生)参训要达到全覆盖。居民健康守门人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分级诊疗的落实。
(二)优化基层薪酬体系。目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编比例高,人员“引不进、留不住”是主要问题。针对相关问题,省卫生计生委近年来不断加大基层卫生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2018年以来已组织多场基层专项招聘,并从基层实际需求出发,联合省委组织部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出台《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专项公开招聘实施方案》,要求基层各单位拿出30%空编用于专项招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缓解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积极推进基层人事薪酬制度改革,2010年、2011年先后出台《广东省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其它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部署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2018年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作制度的意见》,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控水平,由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政策核定本级政府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总量;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提取上年度收支结余部分用于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及允许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内部绩效分配办法,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目前我委正在研究制订《广东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推动各级政府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省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已明确要求:实行分级定价,根据医疗机构等级、医师级别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对医疗服务制定不同价格,拉开价格差距,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各地按照省的要求,在去年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广州等地的相关改革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民营医疗机构方面,我省已将其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方式管理,力促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加大服务供给,进一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四)完善医保支付制度。一是不断深化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省政府出台《广东省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照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特殊慢性病门诊治疗按人头付费,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健康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学习罗湖医疗集团的做法,建立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二是引导参保人合理就医。住院方面,制定差异化报销政策,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门诊方面,实行普通门诊统筹基层首诊,并将家庭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三是支持我省中医技术开发使用。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不断增强信息化支撑
(一)搭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一是夯实基层基础。2016年投入3.7亿元,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19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置硬件、统一建设数据中心、统一开发业务应用软件,2017年12月系统全面上线。二是实现互联互通。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联通的方法,整合利用电子政务外网、专线网络、互联网等网络资源。2017年底,实现了3112家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2018年拟将全部二级以上医院接入专网,初步实现各级各类医院卫生机构网络全联通。三是推进平台建设。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6个市已经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17年投入1.84亿元,启动了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上联国家健康信息平台,下接地市级平台,采取数据采集与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省级平台与15个地级市虚拟平台一体建设的思路,一次性解决省市两级平台建设和数据统一采集问题,预计2019年将投入使用。四是优化资源配置。2017年投入3.22亿元,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实现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与56家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人民医院的信息联结,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检查、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服务。二期工程将以县级人民医院为枢纽,向下辐射100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下一步,将接入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医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并发展省际、国家远程医疗服务。
(二)全面推进“智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建设。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思路,建成了省集中式的“多险合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模块),已在清远试用,将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试用,支撑跨区域、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并将与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系统。
分级诊疗工作任重道远,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下一步,我省将全面落实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软硬件同步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制度基础;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医保管理体制和支付方式改革,以此为抓手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制度。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委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
2018年6月26日
(联系人:陈星宇,联系电话:020-838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