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2017年第5期)
整合资源 解决难题
深圳福田区加快建立分级诊疗新秩序
深圳市福田区树立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全科医生团队服务为核心,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点,建成的福田医疗联合体为基础。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促进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引导居民逐步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习惯,致力构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辖区”的就医环境,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就医秩序。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资源,打造四个共同体。
1.整合医院社康,形成服务共同体。通过构建医疗联合体、多学科质控中心、双向转诊平台、学科联盟、专病质控小组等,使医院和社康中心、大医院和小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无缝对接”。
2.整合全科专科,形成健康共同体。通过建立学科联盟,把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和医院的专科医生串联起来,通过学科的纽带打通行政壁垒。推行“1+N”社康中心一站式服务模式(“1”指1名全科医生,“N”指专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卫医生+健康管理师+心理医生等),赋予全科医生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调配权,患者所遇到的健康问题均可由全科医生协调解决;患者上转就医享受“四优先”服务(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推动建立起和谐、友好、紧密的医患关系。
3.整合临床公卫,形成专业共同体。加强“两病”的慢性管理。以65岁以上老人为重点,开展免费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使老人进入一站式健康管理。在信息系统中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模块,进行连续性的健康服务,既推进了医养结合,也弥补了临床与公共卫生的断层。
4.整合服务质量,形成质量共同体。成立多学科质控中心,对各级医疗机构实行专业化的整体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及学科联盟、专家下社康等方式,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实现“同病同治”、“同治同质”。同时,配齐58种“两病”常用药,保障患者的用药连续性,赋予患者“零”差别的就医体验。
(二)政府主动,做好六个到位。
强化政府办医责任,主动做好“六个到位”促双向转诊、宣传引导、评估考核、激励保障等机制建立,不断夯实分级诊疗基础。
1.组织领导到位。调整了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区卫生计生局成立了分级诊疗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区属5家医院全部设立全科医学科,各社康中心在明显位置设立分级诊疗导诊台,每月召开分级诊疗推进会,合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2.信息衔接到位。打通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的信息化壁垒,实现不同医院与不同社康中心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化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完成社康中心VPN网络升级工作,网速达25M,为60家社康中心配置远程心电图,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实现心电图“社康检查、医院诊断”。
3.药品配备到位。为保证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连续性治疗,组织专家筛选出58种高血压、糖尿病医常用药品,各医院、各社康中心标准化配齐,以保障社康中心与医院用药目录的一致性,并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两病”药品目录。
4.人员培训到位。成立“两病”质控小组和学科联盟统筹分级诊疗培训,目前举办10期,培训611人次。在14家社康中心设立“两病”专家工作室,定期安排专家坐诊、宣教、带教,使全科医生成为患者信赖的“专家朋友”。信任度更高。
5.宣传督导到位。加大分级诊疗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知晓率,引导居民自愿到社康中心首诊。另外,以现场会、督办会的形式加大对分级诊疗工作的总结力度,协调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同时每半年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分级诊疗工作扎实推进。
6.激励保障到位。设立分级诊疗专项经费,鼓励医院把恢复期“两病”患者向社康中心转诊。对成功下转患者的专科医生、医院和接收的社康全科医生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医院与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三)真抓实干,解决四大难题。
1.解决医院舍得放问题。把分级诊疗指标纳入卫生计生系统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与医院的财政补助、领导班子绩效挂钩。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分级诊疗专项经费,鼓励上级医院往社康中心转诊,成功下转后医院、社康中心、医生均有奖励,提高这三方的积极性。在当前各级医疗机构医保付费和医疗价格无实质差距的前提下,通过财政激励机制做“加法”,增加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的收入,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机制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也促成了下转病人“零”的突破。
2.解决基层接得住问题。在硬件上,一方面通过主动回购、政府授权新增等方式提高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自有比例;另一方面,在市区两级财政的支持下,先后投入专项经费3753万元用于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在软件上,加快推进社康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每家社康中心全科医生配备平均达到3.8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同时,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科医生培养训练模式,并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合作,建成全科医学临床技能中心和4家全科医学进修基地,强化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另外,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多学科质控中心、学科联盟、专家工作室等,提高社康中心的诊疗能力。
3.解决医生愿意下沉问题。在原来“专家下社康”的基础上,在14家社康中心设立“两病”专家工作室,奖励引导市、区两级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坐诊、带教。医院医生在社康中心坐诊,按社康中心举办医院的收费标准收费,保障医生劳动报酬,利用“专家”效应,通过信息化预约患者到社康中就诊,充分体现医生价值,配备常用的医学检查设备,实现“社康检查、医院诊断”,激励医院医生向社康中心下沉。
4.解决群众自愿去问题。以“方便”、“便宜”、“同质”等特点,增强患者基层首诊的意愿。首先是方便,力推“1+N”社康中心一站式服务模式,使患者享受团队式服务;通过专家下社康、专科医生工作室等,满足群众在社康中心看名医或专科医生的就医需求;通过“四优先”服务,提升通过社康中心上转的患者的就医体验。其次是便宜,患者在社康中心就诊,可以按社康中心的收费标准进行付费,药品“零差价”和社康中心7折优惠主动让利于民.第三是同质,通过学科联盟、质控小组,为社康中心提供技术支撑,并通过配齐58种常见药品,保障了社康中心与医院的诊疗标准的一致和用药的连续性,解决“两病”患者的后顾之忧。在社康中心为患者提供综合、连续、动态、方便的疾病诊疗、慢病管理、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引导患者主动向基层医疗机构回流。
二、主要成效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福田区做好六个到位,着力解决群众自愿、医生下沉、全科专科、基层能力、患者利益、机构积极性问题,建立了具有福田特色的“政府主动、机构能动、医生乐动、患者喜动”的多方共赢分级诊疗模式。
(一)实现社康首诊人数激增。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到社康中心就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高血压社康中心就诊人数同比增长17%,糖尿病社康中心就诊人数同比增长17.5%,居民对社康中心的信任度正在不断增加。
(二)实现“两病”管理人数激增。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分别增加4428人、2045人,高血压管理人数较上年同期增加565人翻了8倍,糖尿病管理人数较上年同期685人翻了3倍。“两病”的发现率和管理率明显提高,为全面健康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下转患者“零”突破。
截止2017年4月,“两病”患者由医院下转社康中心共2460人次,打破以往转诊“只上转、不下转”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