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2022食品安全宣传


河豚毒素中毒预防知识

时间:2019-06-19 17:21:31     来源: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3月,媒体报道了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沿海村庄22名村民食用云斑裸颊虾虎鱼后出现类似河豚毒素中毒症状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经调查,初步判定为一起误食含有河豚毒素的云斑裸颊虾虎鱼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这种有毒的虾虎鱼与同属一科可供人食用的弹涂鱼外形相似。弹涂鱼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无毒食用鱼类,因此常有人误食云斑裸颊虾虎鱼而中毒。

河豚毒素中毒是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政府部门屡屡发布防止河豚毒素中毒的预警,但部分市民仍存在侥幸心理,盲目尝鲜,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清明前后正是河豚最肥美的时候,因此也是食用的高峰期,但恰恰这个时候是其毒性最强的时候,每年这个季节正是河豚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

(一)河豚鱼简介

河豚鱼是魨毒鱼类的一个泛称,主要包括魨形目的魨科鱼类,其卵巢、肝脏、肠、血液和皮肤含有河豚毒素。我国魨毒鱼类有47种,45种属魨形目,2种为鲈形目虾虎鱼科。广东省渔民捕获的天然常见河豚鱼品种主要有弓斑东方魨、铅点东方魨、棕斑腹刺魨、暗鳍腹刺魨等。不同品种的河豚所带有的毒素含量相差很大,河豚的毒性和毒素成分亦偶尔会因季节和水域的差异及每条鱼的独特性而不同。

(二)河豚毒素简介

河豚毒素主要存在于河豚鱼类体内人们原先认为河豚毒素是河豚鱼本身的代谢产物或基因产物但逐渐发现许多其他海生、河生动物如某些蟾蜍、蝾螈、蓝环章鱼等也带有此种毒素。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河豚毒素是由细菌产生经食物链作用传递到动物体内的。

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神经毒素,可分为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和河豚肝脏毒素。河豚毒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耐高温,100加热4小时才可破坏毒素;对盐类很稳定,用30%盐腌1个月仍无法去除。河豚卵巢毒素毒性最强,0.5mg可致人死亡。

河豚毒素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外,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能迅速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首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最后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

(三)流行病学

河豚毒素中毒多发生于沿海居民中,以春夏季发生中毒的次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为最多。引起中毒的河豚有鲜鱼、内脏,以及冷冻的河豚和河豚干。引起中毒的河豚主要来源于市售、捡拾、渔民自己捕获等。由于捕鱼时,河豚鱼常同其他鱼夹杂一起被捕捉,误食河豚鱼引起中毒的事件时有报道。

(四)临床表现

发病急速而剧烈,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到3小时。起初感觉手指、口唇和舌有刺痛,然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四肢无力、发冷、口唇、指尖和肢端知觉麻痹,并有眩晕。重者瞳孔及角膜反射消失,四肢肌肉麻痹,以致身体摇摆、共济失调,甚至全身麻痹、瘫痪,最后出现语言不清、血压和体温下降。一般预后较差。

(五)治疗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患者的进食史是诊断河豚毒素中毒的关键。患者进食河豚鱼后24小时内血液及尿液中可能检测出河豚毒素,建议临床医生尽早采集和保存样品,提高检出率。

河豚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一般以排出毒物和对症处理为主。催吐、洗胃、导泻,及时清除未吸收毒素;大量补液及利尿,促进毒素排出;支持呼吸、循环功能。

(六)预防措施

强烈建议市民不要拼死尝河豚!文献有报道食用云斑裸颊虾虎鱼、织纹螺也会引起河豚毒素中毒,市民也应尽量避免进食这些食物。同时,应尽量购买正规途径进货的市售鱼类等水产品,避免混入有毒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