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百姓讲科普】张骁:揭开毒理学的神秘面纱
时间:2021-08-12 16:56:17 来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即日起,“广东职防党建”公众号推出“最美职防人· 每月党员之星”栏目,每期由一位党员之星带来职业健康小科普,敬请关注!
三月春暖花开
揭开毒理学的神秘面纱火
热出炉他们是—是职紧张?
本文作者: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毒理实验所
副主任医师 张骁
从事毒理试验工作
什么是毒理学?
受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提起毒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五花八门的毒药,比如砒霜、鹤顶红、七心海棠等,还有各种毒气、毒液、毒虫、毒蘑菇等,这也反映了毒物的种类非常多,只要是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都统称为毒物。“毒理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毒物和毒性的科学,通俗地说,就是研究众多物质在被人群日常接触到以后是否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的学科。
老百姓们最关心的是某样东西是否安全,这也是毒理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即某些物质在日常接触的情况下是否会对人产生有害作用。这些物质只有通过了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才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当中。除此之外,还要进行有害作用的机理研究以及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剂量
俗话常说“是药三分毒”,不光药是这样,延伸开来,什么东西超过了一定剂量都有毒。毒物与非毒物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有毒和绝对无毒的物质。
任何外源化学物只要剂量足够,均可成为毒物。有没有毒性,关键看剂量,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最早提出这一理念的人是被称为“毒理学之父”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1541),“所有物质都是毒药,不存在没有毒性的物质。毒药和良药的区别就在于剂量是否得当。”
剂量是毒理学最基础的概念,它可以理解为机体(人或实验动物)直接接触到某种化学物的量,以单位体重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量(mg/kg体重)表示。比较常用的与剂量有关的参数有,半数致死剂量(LD50)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
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指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发生某种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NOAEL是评价外源化学物毒作用与制定安全限值的重要依据。
毒理学试验
在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时,最理想的情形是直接获得人群暴露后是否产生有害作用的所有信息和资料。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因为伦理道德、法规等因素,这些信息和资料无法直接通过进行人体试验而获得,所以毒理学研究多数情况下都必须依赖实验动物(大小鼠、兔、豚鼠、犬、猴等)或微生物、离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等来获得。
以实验动物作为对象,模拟人体暴露的条件进行染毒,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机体结构的变化,观察到毒作用,揭示毒性。由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和人体在解剖、生理和生化代谢过程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利用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
毒理学家的工作
毒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概括起来,毒理学家的工作就是:
01
对食品、化妆品、农药、消毒剂、各种日用化学品、工业化学品、保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02
对可能对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进行毒性机理的研究,从而为政府制订相关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张骁,中共党员,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毒理实验所副主任医师,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博士,中国毒理学会认证毒理学家。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参与省市级及国际合作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2区及以上SCI论文2篇,参编专著1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主动请缨,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驻荆州防控队队员和广东支援湖北荆州第四批医疗队队员,逆行奔赴前线,全力支援荆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