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中西融达”啃下临床“硬骨头”——专访“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刘军
时间:2023-08-10 10:12:05 来源:《广东卫生健康》
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刘军的办公室里,除了书,最多的就是地图。在广州及部分辖区的地图上,他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记工作过和未来将要合作拓展的区域。“这些地图让我能更宏观、整体、形象地看待和开展工作。”近日,刘军接受采访时指着地图向笔者解释道。
以更广阔、多角度、多学科的视角看待医学,而非局限于某一学派、学科,这是刘军逐渐养成的思维方式。
成长于广州中医学院,跟师传承于岭南、北派、海派骨伤学派,留学于德国、英国学习现代医学技术,刘军的医术集百家所长,“中西医融达”。
在刘军看来,“中西医融通只是一个过程,最终要达到解决临床问题、治病救人的目的,即中西融达,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相通之处。”
从医30余年,刘军带领团队形成“注重整体、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气血为先”的学术思想,围绕“筋骨关联、肾虚血瘀”的核心机制开展骨关节退变与损伤性筋骨关联疾病的基础、临床研究;率先开展人工智能在中医骨伤科领域的运用与推广,创建全国中医界首个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开展智能化微创手术,并拓展到中医手法研究领域。
刘军(前右二)为患者看诊
近年来,他负责组织指导全国中医骨伤科20项指南的制定修订工作,个人起草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项目《肩袖损伤中医诊疗指南》等7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为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今年6月,刘军获选“第十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辨证施治为严重颈椎病患者解"仙结"
20世纪以来,在西医冲击下,中医曾受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刘军刚刚踏入中医门槛,在中医、西医的来回拉扯中,一度迷茫、困惑。受大环境影响,刘军决定向西医学习先进手术技术。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刘军渐渐发现,对于有些疾病手术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中医却能在此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于是,他再一次将目光放回到中医上,沉下心来,向名老中医认真学习。多学科协同、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刘军医疗救治时采用的模式。
一名50多岁的女性电子信息工程师曾因严重颈椎病找到刘军寻求治疗,但因为不遵医嘱病情反复。处于更年期的她,除了应对繁忙的工作,还要操心家庭琐事,情绪十分不稳定,时常因小事发怒。偏头疼、双手发麻、失眠等问题和家庭事业的不顺令她一度轻生。
一次深夜,她轻生念头又生,无助之下打电话给刘军。了解病情的刘军,耐心地开导她,指出她的状态是因为颈椎病遇上更年期导致抑郁。“你的颈椎病不是一两天就能治好的,只要坚持治疗,肯定能得到极大缓解!”刘军给予她鼓励。
刘军辨证施治,先解决偏头痛问题。他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针刀松解肌肉劳损交感神经,运用灸、熨烫等手法综合治疗。与此同时,刘军联系妇科进行诊断,开出治疗更年期症状的药物。刘军还给患者家属做工作,叮嘱他们要多体谅患者。两个月后,患者病症明显改善,疼痛消失,睡眠质量提高,心情也愉悦起来。
因为这个案例,刘军意识到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性。“人体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多学科协助。”刘军说。从那时起,他开始了更年期颈椎病交叉学科的研究。
谙熟传统手术的他又像新人一样开始学习”天玑“
2003年,刘军分管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负责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住院系统的开发是他第一次接触信息化,也给他带来了一次思想冲击。“世界发展如此迅猛,如果不在信息化这方面努力,我们就会大大落伍。”他开始思考中医药现代化和技术智能化发展。
2011年,刘军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领团队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利用关联规则、熵聚类等算法,对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药方剂以及岭南骨伤科流派名家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用药经验。在该研究基础上开发的软件系统开具的药方,相当于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开方水平,看过的专家无不震惊。这一结果更加坚定了刘军关于人工智能在中医骨伤科领域应用的信心。
之后,刘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思维结合形成创新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
在寻找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用药规律中,刘军收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归类、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得出以补益肝肾、祛风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该方法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为全国中医界首个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建设项目负责人,2018年,刘军与中国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结缘。
“我们最早用‘天玑’机器人进行的手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它可以更精准地将坏死的部分清除掉。”刘军说,每次运用机器人进行手术后,他都要复盘术中哪个环节、哪个动作是多余的,力求精简、提高手术技术。即使人到中年,他仍像刚上手术台的年轻医生一样,重新学习、熟练操控手术机器人。
传统手术技术已经很娴熟,为何还要重头来过?刘军认为,骨科机器人技术作为精准医疗的应用典范,未来必将成为骨伤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相当于手术医生多了一双通过皮肤就能看到人体深部骨组织的有穿透能力的‘眼睛’和精确到亚毫米级别的‘手’。”刘军说,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年轻医生能更快掌握复杂、高风险手术,让治疗效果更上一层楼。
“信息化、人工智能是实现中西融达的一个工具,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刘军说。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作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军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博采中西百家之所长,中西融合,守正创新,用新理念、新技术精准破解中医骨科医疗难题,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更安全的疗效。
建立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呈国率先通过"双认证"
作为我国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CAP)建设的开拓者之一,刘军牵头建立了医院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平台。该平台在全国率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双认证。
伦理审查是国际通行的研究风险控制重要手段。通过对研究科学设计与实施过程、研究风险受益分析、受试者招募、知情同意、受试者的医疗和保护、隐私和保密、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等关键环节的审查,控制风险,给予受试者更全面保护。
但东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医药临床研究中会遇到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特殊伦理问题。CAP认证则能填补这份缺憾。刘军说:“中医药伦理审查平台的建设,可以规范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建设及审查程序,提高伦理审查水平。在适应中医药特点推动中医药科研进步的同时维护中医药受试者的合法权利。”
刘军认为,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应当发挥“把关”“指导”的作用。
新冠疫情期间,为第一时间给予抗疫一线中医药研究专业支持,保障疫情防治中医药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及时性和伦理合理性,刘军带领伦理审查团队采用远程在线会议模式进行实时审查,项目随到随审。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前期细胞和动物试验的研究结果、试验的风险与受益、知情同意书告知信息等资料齐不齐全,这些都需要伦理审查团队严格把关。对资料不全、想要蒙混过关的,他们会严厉说“不”。刘军说:“如果审查不严就极易酿成大祸,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家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多年的工作实践,促使刘军对生命伦理学进行深入思考,他越来越意识到医学科研人员具有敬畏生命、关爱弱势群体伦理理念的重要性。他表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要看是否真正做到敬畏生命,不只是对普通公民健康生命的关注,更要看是否做到对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甚至动物生命的呵护与尊重。
“为医之路,道阻且长,毅力、定力、魄力、能力缺一不可,需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方可行而致远,臻于至善。”刘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