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广东好医生”王顺清:探索治疗新技术,为患者架起“爱心桥梁”

时间:2023-08-10 10:17:30     来源:南方+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白血病,也有人觉得这不就是常见的贫血吗?这是大多数人存在的两种认知误区。”

  说这一句话的正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广州市一”)血液科主任王顺清。今年是他从事血液病诊治工作的第34年。一直以来,他致力于探索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为无数患者带来了重生希望。作为一名医者,他还建立“再生援”慈善基金救助有需要的患者,帮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受访者供图

  近日,王顺清获得第七届“广东好医生”称号。他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在治疗技术上追求进步,而且还要建立起患者与社会的“爱心桥梁”,努力提升再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再障”不是可怕的绝症

  2010年,王顺清开始担任广州市一血液内科主任,这位留美博士上任后满腔热血,抱负远大,决心在血液病方面寻求技术突破,在经过认真调研和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了冷门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作为突破口。

  再障,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

  王顺清介绍,如果把将骨髓比喻成人体中的“造血工厂”,那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便是造血的“种子”,能够发芽、生长、成熟,源源不断地为人体输送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产品”。一旦确诊为再障,就好像是工厂发生了“停工”,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产值下降”甚至是“停产”,这无疑将影响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

  受访者供图

  “能做的别人都做了,只有选择别人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才能创造新的价值。”王顺清说。

  重型再障的标准治疗有两种——免疫抑制治疗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有效率为60%—70%,但有复发和向白血病转化的风险,治疗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成了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2012年起,王顺清开始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亲缘单倍体供者治疗重型再障的临床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室在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面的发展。

  随着移植病例数不断增多,团队开始了对这项技术的创新。王顺清介绍,一方面是对50至60岁、身体状况良好的重型再障患者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逐步扩展了适合移植患者的年龄段;另一方面是与中华骨髓库密切配合,探索成人重型再障患者非血缘供者治疗,帮助更多患者延续生命。

  筹建基金会

  资助百名有需要的患者

  小学二年级时,王先生被确诊为再障,与疾病打交道多年,一直都相安无事,直到2019年,一场流感差点夺去了他的生命。在当地医生推荐下,他找到王顺清。移植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配型一直无法匹配,直到第五个供者才最终定下来,此时已是2021年4月底。

  在血液科的细心照料下,2022年5月10日,王先生终于完成了移植。此后恢复情况理想,身体得到快速康复。在一次病友会上,王先生几度哽咽,随后,她与15位再障患者一起联名,为血液科送上了一块“德医双馨”的牌匾。

  “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依靠诊疗技术,还要注入人文情怀。”王顺清说。2012年起,他在科里组建了“再障”病友会,搭建了医患互动、双向交流的平台。由于干细胞移植花费很高,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科室还与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设立了重症血液病贫困患者救助基金和“再生援”慈善基金,至今已经资助了百名有需要的患者,救助金额达200余万元。

  受访者供图

  月未落,日已出,广州市一脊柱外科护士长杨英拎着蓝色运送箱,独自出发前往广州南站。4小时后,她将出现在湖南长沙,拿取一袋爱心人士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一名濒危患者带来重生希望。

  为了更好地解决移植患者造血干细胞运送难题,2020年广州市一医院团委、血液内科联合发起成立了一支“蒲公英”造血干细胞运送志愿服务队,目前他们已完成30余例造血干细胞运送任务,足迹遍布8个省市,总行程3.1万多公里。

  如今,王顺清率领团队每年完成重型再障的移植治疗超过100例,病源来自国内17个省市,再障移植病例数以及整体疗效在国内名列前茅。

  广州市一党委书记、院长曹杰表示,再障诊治,特别是再障造血干细胞移植已经成为广州市一的特色学科和广东省医疗界的品牌项目,赢得了国内血液界和广大血液病患者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