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 > 医者风采


【致敬逆行者】防护服里的他们经历了什么,你真的了解吗?

时间:2020-02-05 16:38:27     来源:广东健康头条


  战役来时,思壮士!

  17年前,在抗击“非典”疫情的战役中,广东创造了全世界病死率最低的纪录。

  此次,疫情再来,全省医护人员再次奔上前线,只把白衣,作战袍。为了这份纪录,更为了这纪录背后每个鲜活的生命!

  医院和实验室是“最危险”的地方,但这群身着穿防护服的“逆行者”,始终奋战在那里。

防护服密不透风,一位医生穿着不到半小时,已是满头大汗,护目镜里满是水蒸气。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防护服密不透风,一位医生穿着不到半小时,已是满头大汗,护目镜里满是水蒸气。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他们穿上了厚厚的防护服,默默守护着大众的健康。防护服下,是剪短了的头发,是被汗水湿透了的衣衫,是鼻梁、脸颊上的压痕,是一颗无私奉献的爱心。

  这是一群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几天来,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真的知道吗?

  集结  

  他们在责任与亲情、爱情的较量中,毫不犹豫地把爱的砝码加给了患者

  春节前夕,李冬欣开车返乡,放着音乐听着歌,可当她收到广东全面打响战“疫”的消息,心里一揪,赶紧折返医院。对这个被亲人们一再强调不能爽约的节日团聚,她又无奈地错过了。李冬欣是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综合病区护士长,她说:“有‘战’必归,是医者的本能。”  

医生在隔离病房内询问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医生在隔离病房内询问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战“疫”号角吹响,白衣天使火速集结。广东省中医院护理部短短一个晚上就收到近200人报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动员通知发出不到20分钟,全院43名男护士就集体请战;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超百名医护人员集体宣誓,自愿加入先锋救援队,17年前抗击“非典”的英雄又集结在了一起……1月21日,全省30家省级定点收治医院全部取消医护人员休假,各地医护人员也随即迅速到岗,数十万“大军”集结完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一对夫妻,连夜通知家人开车将两个孩子接回湛江老家,双双走上“前线”。丈夫潘顺文除夕夜随广东医疗队驰援武汉,妻子代群冲上广东防疫战场。  

  除夕年夜饭本是喜庆的团聚,可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郑利城家里,母亲却泪流不止,因为郑利城初一就要走上战“疫”前线。这个“90后”小伙强忍泪水,向母亲解释:“全院都在前行,我不能当逃兵。”  

  所谓白衣天使,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因为这份职业和救死扶伤的信条,母亲吻别熟睡的宝宝、儿女爽约新春的团聚、恋人推迟久盼的婚礼,他们在责任与亲情、爱情的较量中,毫不犹豫地把爱的砝码加给了患者。  

  17年前,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倒在抗击“非典”疫情的“战场”。疫魔再来,叶欣生前的“战友”李芳义无反顾再上“战场”,她说,不能给叶欣丢人。  

  尽管广东医护人员都知道,“抗非”战役中,数百名医护人员因感染病毒倒下,但这一次,他们依旧选择“逆行”,义无反顾。  

  奋战  

  压痕和伤疤成了医护人员的“标配”,泡在汗水里工作成了他们工作的常态

  不久前,钟南山院士在奔赴武汉高铁上闭目小憩的照片在网上“刷屏”。疫情发生后,这位84岁高龄的广东专家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那次小憩是他连续4日96小时奔走北京、广州、武汉的一瞬间。经过全面摸查,他通过央视告知人们:新型冠状病毒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且有医务人员感染,必须尽早采取措施。这在某种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这场疫情的认知。  

  “我们要尽力降低病死率。”作为广东省防控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钟南山在广东指挥着对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1月29日,他领衔了广东首次对重症病人的远程会诊,10位顶级重症医学专家、呼吸科专家和传染病专家齐为5位患者商讨治疗方案,足足持续6小时18分钟。看着眼睛熬红了的钟南山,妻子既生气又心疼。  

  人们可能不难想象,医护人员在一线救治患者的情景,但还是容易在一些画面前湿了眼眶。  

南方医院隔离病房内,一位护士正喂一位患者喝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南方医院隔离病房内,一位护士正喂一位患者喝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几天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隔离病房内出现了凶险的一幕:一位确诊病人胸闷、喘不上气,表情痛苦。见此状,医护人员快速判断病情,并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抢救。  

  “气管插管是一个高风险的操作。”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童裕维说,一方面,患者容易出现气道痉挛,气道突然收缩,气进不去,患者就有生命危险;另一方面,在插管过程中,患者会喷出大量分泌物,痰、飞沫四处飞溅,负责操作的医护人员面临很大的感染风险。  

  参加过“抗非”斗争的童裕维说,17年前就是因为大家起初对冠状病毒认识不深,防护不到位,才导致很多医护人员感染。当时的隔离衣是布做的,有口罩却没面屏,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她就感染上了SARS病毒。而如今,医护人员穿上层层防护服,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医院又配备了保证空气流通的负压病房,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感染的概率。“可长时间佩戴头套,头被勒得生疼。”童裕维说。  

  战“疫”中,压痕和伤疤成了医护人员的“标配”。他们的脸额被防护镜、口罩勒得红肿,鼻梁也磨出了水泡。  

  战“疫”中,泡在汗水里工作成了他们的常态。套上几层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忙碌地工作一天,医护人员们的头发总是湿漉漉的,防护服内的手术衣被汗水浸湿,很多都能拧出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叶惠珊就是这样,被层层防护服包裹的她,连喝一口水都不易,几天下来,身上湿得厉害,嘴上却干得起了白皮。  

  病毒充满未知,从治病到医心,广东医护人员始终与患者心手相牵。  

隔离病房内,患者拉着医生的手道谢。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隔离病房内,患者拉着医生的手道谢。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54岁的刘女士进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救治前写下遗书,入院后,天天以泪洗面。对此,医生不仅要治病,还要对她进行“心理按摩”,终让她的情绪逐渐好转,病情也有了起色。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里收治了一家6口中的5人,全家只剩下一个2岁半的宝宝,还因发烧被隔离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父母急、孩子闹,省二医当机立断,将孩子接来就近隔离、照顾,28名护士争当“临时母亲”。孩子不闹了,病中的家长心安了,医生与患者的心更近了。  

  冲锋  

  疾控人员是与病毒距离最近、接触最频繁的一批人

  1月30日,广东同时启动对我省确诊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重点疫情地区来粤人员、全省发热门诊重点人群的大排查。这不是简单的问询、调查,而是要对三类人群全部进行鼻咽拭子检测。  

  “检验每份标本需要4—5个小时,这是海量的工作。”不少防疫人员感叹。一声令下,各地疾控中心以及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投入战斗,奔赴高速路口、机场、车站、酒店、城市社区、田间地头……务求让患者一个不漏得到及时隔离与救治。  

  深夜,广东省疾控中心的实验室里,中心微检所所长武婕和同事还在忙碌着。全省各地送来的呼吸道病例样本等待着核酸检验。在这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里,他们被重点培养的新型冠状病毒等高致病性病毒和细菌包围着。为了安全,8个小时前,他们起码花费半小时,穿上层层隔离服,戴好面屏、手套、口罩,武装成“太空人”,相互检查完佩戴后,才敢进入实验室。  

  广东首例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样本在省疾控中心确诊,几天后,经过昼夜奋战,广东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又在这里被分离出来,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病原学支撑。  

  疾控人员是这场战役中,与病毒距离最近、接触最频繁的一批人。他们默默无闻,但对人民健康的守护从未停歇。  

  同样默默无闻的,还有另一批病房外的医者。彻底击败疫魔,有赖于科技攻关,为此,广东迅速设立由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为组长、钟南山院士为专家指导组组长的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如今,瞄准病毒溯源、对症药物、疫苗研制、重症救治等难题,第一批科技攻关应急项目正在加紧进行。  

  驰援  

  牵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广东医生千里驰援,毫不犹豫 

  除夕本是团圆夜,128名广东医护人员却告别亲人,带着匆匆整理的行囊,登上从广州飞往武汉的唯一一班客机,踏上了支援湖北疫情救治的征程。  

  3天后,来自广东中医系统的60名医护人员,奔往同一目的地;仅1天后,广东再次向湖北增援,147人的医疗队出征;又过2日,由5人组成的省疾控中心首批应急检验队奔赴湖北……  

  湖北是最前线;广东亦是“战场”。确诊病例数量较多,广东战“疫”压力巨大。牵挂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广东医生纷纷请战,千里驰援,毫不犹豫。  

全副武装”后,就难以辨认谁是谁了,护士在医生防护服背上写下他的名字,打上独特的标记。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全副武装”后,就难以辨认谁是谁了,护士在医生防护服背上写下他的名字,打上独特的标记。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邹艳平是广东省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她和队友们在武汉遇到的是一场“硬仗”——接收武汉市汉口医院患者病情较重的一个病区,截至1月28日,收治的70余名患者中,危重症者超过50人。  

  在武汉,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全力以赴。为了更好地进行诊治,他们中不少人都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挽救生命,时不我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胡国栋说。  

  广东医生的付出,湖北病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在对口支援的武汉市汉口医院,65岁的武汉阿姨点赞广东护士,“她们从昨天到现在都没休息过,也没怎么吃饭”。  

  “广东护士打针不疼,我就是心疼你们,都是父母的宝贝,怎舍得让你们大老远过来。”一位患者说的话,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护士李青的心里暖暖的。  

南方医院隔离病房的走廊上,中国结格外鲜艳。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南方医院隔离病房的走廊上,中国结格外鲜艳。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李细华 摄

  “在生命的单程列车上,正是有了你们的付出,才让我们在迷雾中看到阳光,并让旅途的终点得到延伸。”一位患者在纸条上写下这句话,让广东医护人员的信念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