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 > 医者风采


【致敬逆行者】中山一院集结10余学科“最强大脑” 合力救治武汉危重症患者

时间:2020-02-21 22:57:23     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月21日晚7时,大屏幕前方,一场广州与武汉两地的多学科会诊正在进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10多个专科的专家团队通过视频连线,为武汉地区重症患者“把脉问诊”。中山一院党委书记骆腾、副院长陈旻湖等院领导出席了远程会诊。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数据,与其他地区相比,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低、病亡率高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围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目标,中山一院建立疑难重症患者远程病例多学科会诊机制,在武汉协和医院搭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通过有创呼吸机支持、血液滤过技术以及俯卧位通气技术,成功救治多位重症患者。

“豪华阵容”攻克重症救治难题

  此次针对武汉前线危重症患者病例开展的全院多学科会诊,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医学部、体外循环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放射诊断科、营养科等10多个专科的20多位专家,其中谢灿茂、郭禹标、吴健锋等多位专家是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将。

  专家们通过连线方式,与前线队员讨论患者病情。此次会诊重点讨论了两名危重症患者病情,63岁女患者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66岁男患者则持续性病情加重伴呼吸困难,专家们制定了综合救治方案。

  中山一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介绍,目前派往驰援武汉的专家多为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科的专家,但危重症患者往往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包括肾脏和肝脏衰竭、心功能衰竭,因此,中山一院建立了重症患者MDT协作模式,组建了一支包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10多个学科的专家队伍,负责指导病例会诊、临床救治工作,并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率。

  “当前线医疗队一有需要,我们医院后方的多学科专家就会立即连线,提供诊治方案”陈旻湖教授说道。

因地制宜搭建重症救治病房

  中山一院医疗队进驻武汉协和医院后,迅速收治了50多位患者。这些患者大多是严重低氧、重度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病情重、进展快,持续发展成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只有一个ICU病区20张床位,难以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要,而普通病房设施简单无法为重症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图片1.png

重症患者在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中接受治疗


  “让危重症患者活下来”成了医疗队的共识。队员们因地制宜,迅速行动搭建“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前线医疗队指挥组对高级生命支持单元的具体设计及布局、房间环境消毒措施、呼吸机过滤器、密闭式吸痰管、呼吸囊等的准备及人力资源的调整进行了讨论和布署,并做好危重症患者意外拔管、供氧中断、断电、呼吸机故障等安全应急预案。

  大家分头行动,医疗队队长朱庆棠教授与协和医院临时指挥部进行协调沟通,副队长罗益锋副主任医师调配医疗人力安排,重症一科刘勇军副主任准备相关设备、技术、药物,并联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和抗疫特战队的同事,大家共同为前线筹备高级病房出主意,护理部成守珍主任着手调整护理人员,将有ICU经验的护士调整到高级病房,肾内科郑勋华医生负责血液滤过设备搭建。

  很快,一个装备了无创呼吸机、氧疗仪、多功能监护仪床边超声机、床边心电图、输液微量泵、可视喉镜、正压头套、运药机器人等设备的高级生命支持单元便运作起来了。

“硬核”技术赢得患者生机

  高级生命支持单元投入使用后,医疗队如虎添翼,迅速开展了包括有创呼吸机支持(气管插管)、血液滤过以及俯卧位通气等多项技术,救治了多位危重症患者。

图片2.png

医疗队开展有创呼吸机支持技术


  近日,正在救治的一名危重症患者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给氧均失效,患者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朱庆棠、罗益锋、成守珍等专家当机立断:“上有创呼吸机!”患者接上有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马上上来了。

  2月15日,肾内科郑勋华教授指导团队,首次在呼吸危重症病房开展床旁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血液滤过技术(CRRT),该项技术可过滤危重患者的炎症因子,为患者搭起新的“生命通道”。

  2月16日晚,一位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正在生命垂危之际,罗益锋、胡春林、杨璐等专家立即指导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经过半小时治疗,患者血氧饱和度上升至100%,从死神手里被救了回来。

图片3.png

医疗团队首次开展血液滤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