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 工作动态


医疗卫生事业成就巨大,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60年,广东人均增寿44岁

时间:2009-09-27 10:58:15     来源:


    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统计报告,建国60年来,广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巨大,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15.0‰下降到2008年的4.6‰,人均期望寿命则由1949年31岁提高到75岁。
    医疗条件大幅改善
    建国初期,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广东卫生资源短缺。1950年,全省只有医院、卫生院180个,病床11037张,医生12746人,平均每万人口拥有医生不足5人,病床不到4张。人民群众求医无门。建国后,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规模逐步扩大,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医务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推进,全省医疗条件大幅改善。至2008年底,全省医院、卫生院已达2428个,病床数25.05万张,医生14.43万人,比1950年分别增长13.5倍、22.7倍和11.3倍。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数和医生数由1950年的0.39张和0.45人增加到2008年的2.62张和1.51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情况明显改观。2008年底全省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236个,拥有床位36088张,卫生人员54631人,乡镇卫生院1304个,村级医疗点27138个,医疗点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逐步推开,全省有12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4834万人,参加合作医疗人数占农村人口的95.4%。
    疾病预防控制良好
    建国初期,由于之前受贫困、战乱、自然灾害等影响,天花、霍乱、白喉等传染病广为流行,鼠疫、血吸虫病和丝虫病曾经在广东一些地区十分猖獗,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广东开展了大规模的群防群治工作,广泛推行疫苗注射,以及各项防疫检疫工作。1954年消灭鼠疫、天花。1985年省政府宣布曾经流行100多年的血吸虫病已被消灭。1987年底,经检查验收确认,全省丝虫病流行的81个县(市)全部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血丝虫病的标准。2003年,在史无前例的非典遭遇战中,全省众志成城,取得了战胜非典的胜利,对稳定广东乃至整个世界的疫情恐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防治地方病的同时,全面推行计划免疫。广东自1984年开始装备计划免疫冷链系统,至1987年全部完成。1996年经卫生部评审,全省以乡镇为单位的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85%以上。2008年,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全省的单项疫苗接种率均达到97.5%以上,使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
    妇幼保健成绩可喜
    建国前,广东妇幼保健普及水平低下,孕产妇死亡率高至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00/10万。建国后,广东为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尤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以来先后制订了广东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儿童发展规划,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有效保障了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截止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有12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床位11244张,卫生人员23257人,比建国初期分别增加124个、11196张和23211人。孕产妇保健管理和系统管理覆盖率分别为92%、81.8%,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83.4%,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85.5%,新法接生率达99.8%,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大大降低。与建国前相比,婴儿死亡率由200‰降至2008年的5.3‰,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下降到16.96/10万。
    中医药业传承发展
    历史上,广东中医药人才荟萃,形成岭南温病学派。在1949年前,中医事业处于停滞不前和衰退的境地。建国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方针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全省中医院由1950年仅有的1所发展到2008年的149所,医院的床位数由建国的30张增加到24448张。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2006年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医药强省以来,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中药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到2008年的180亿元,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研修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罗浮药谷、广州国际医药港等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爱国卫生成就显著
    广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农村改水改厕取得喜人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8.4%、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8.3%。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10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全省碘盐普及率达到90.1%。